郭思达凭《志愿军:存亡之战》配乐斩获第22届电影频道最受关注音乐奖
2024年6月20日,第22届电影频道传媒关注单元颁奖典礼在重庆举行。著名作曲家郭思达凭借电影《志愿军:存亡之战》的原创配乐荣获”最受传媒关注音乐”奖。该片配乐以恢弘交响乐为基底,融入军鼓、铜管等元素,精准刻画了战场上志愿军战士的钢铁意志与热血豪情。媒体词指出“《志愿军:存亡之战》战歌的豪壮,进行曲的庄严,交响乐的磅礴,伴随不同场景和人物的多种曲式,配合电影流露出多元复杂的历史意味”。
郭思达用声音重塑影像灵魂
展开剩余70%在《罗曼蒂克消亡史》中,他用弦乐编织出旧上海奢靡表象下的暗流涌动,那些摇曳的提琴声就像旗袍下若隐若现的匕首寒光;《涉过愤怒的海》里,他让鼓点化作角色内心积压的火山,每一次敲击都是情绪即将爆发的临界点,那种”要炸了"的憋屈感几乎要冲破银幕;当《长空之王》的战机划破长空,他的铜管乐如同喷气引擎的轰鸣,带着令人颤栗的燃与飒直冲云霄;《妖猫传》中,他构建了一个用音符堆砌的盛唐幻梦,箜篌与钟磬交织出极尽华丽的奇幻世界;而在前作《志愿军:雄兵出击》里,他用低沉的弦乐与悲怆的合唱,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悲歌。
如何用音乐重构电影情感空间
电影配乐作为”隐形的叙事者",在当代影视创作中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。郭思达的作品证明,当代电影配乐已进入'微观情绪设计'阶段,音乐是精确到帧的情绪导航系统。根据北京电影学院《电影音乐与观众情感唤起机制研究》(2021)的实证分析,优质配乐能够:强化画面情绪传递效率,当音乐动机与画面情绪匹配时(如《志愿军》中低音弦乐与战场肃杀感的结合),观众对场景的情感共鸣强度显著提升。郭思达特别擅长这种”音画同构"创作,其配乐总能精准捕捉画面中潜在的"情感脉冲"。
构建潜意识叙事通道,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指出,音乐可通过”主题动机变形"实现隐性叙事。例如《罗曼蒂克消亡史》中,同一段旋律在不同场景通过配器变化,暗示角色关系的微妙转变。
拓展银幕时空维度,郭思达在《妖猫传》中的创作印证了:当民族乐器音色与画面色彩形成声画通感时,能强化观众对场景的记忆。盛唐幻梦的华丽感正是通过这种”视听联觉"得以实现。
生理级情绪触发,《涉过愤怒的海》中逐渐加速的鼓点节奏模拟了人类在愤怒时的肾上腺素上升曲线,使观众心率变化与主角情绪实现同步共振。
视听享受画面与音符共铸就的银幕史诗
从《罗曼蒂克消亡史》的暗流涌动,到《志愿军》系列的气吞山河,郭思达用十余年时间证明:好的电影配乐,既是画面的灵魂伴侣,更是独立的情感宇宙。此次获奖不仅是对其个人艺术成就的肯定,更彰显了电影音乐作为"第二叙事维度"的独特价值。在光影与音符的交响中,我们看到了电影音乐创作的无限可能——它正在突破传统的边界,以更精准、更深刻的方式,直抵观众的心灵深处。
正如郭思达所说:"每个音符都应该有自己的使命,它们不只是声音,更是打开观众情感之门的钥匙。"
发布于:北京市迎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