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0年6月5日,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爆发了剧烈的暴乱。随着暴力冲突的加剧,各国纷纷派遣交通工具前往撤侨。澳大利亚、英国等国迅速展开撤离行动,而中国也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,准备展开撤侨工作。然而,由于中国与所罗门群岛尚未建立正式外交关系,无法像其他国家一样直接派遣直升机或军舰,中国只能寻求他国的帮助。
这时,石中琴挺身而出,成为撤侨行动中的关键人物。石中琴是一位驻扎在霍尼亚拉的爱国华侨,长期在当地从事商业活动,深得华侨们的信任。中国驻巴布亚新几内亚大使赵振宇得知局势后,立即联系石中琴,希望他协助撤侨。
尽管面临严峻的挑战,石中琴迅速开始组织32名华侨准备撤离。他们计划搭乘澳大利亚军舰撤离,但当他们抵达港口时,澳方以“船上没有位置”为由,拒绝了中国侨民的登船要求。更让人愤怒的是,日本和马来西亚侨民却顺利登舰。这种明显的差别待遇激起了华侨们的强烈不满。
展开剩余83%所罗门群岛位于太平洋西南部,由900多个岛屿组成,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。由于频繁的自然灾害和部落冲突,当地民众的生活十分艰难。霍尼亚拉的暴乱由“马莱他鹰派力量”发起,他们扣押了时任总理乌卢法阿卢,局势迅速失控。华人商店成了暴徒的攻击目标,街头时常可见打砸抢烧的场景。
在这场暴乱爆发后,各国使馆迅速启动紧急撤侨计划,但中国当时未与所罗门群岛建立正式外交关系,因此只能依赖中国驻巴布亚新几内亚大使馆进行协调。赵振宇大使急切地希望能尽快营救华侨,但又受限于无法直接调动军舰或飞机。
赵大使决定求助于石中琴,因为他对当地情况最为熟悉,且与华侨有着紧密的联系。石中琴在接到赵大使的电话后,毫不犹豫地开始了紧急工作。他立即向华侨们传达撤离指示,并开始统计需要撤离的侨民信息。
6月9日,中国外交部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方面取得了联系,双方表示愿意帮助撤侨。尽管新西兰军舰只能容纳少量人,澳大利亚则答应在接完自己的侨民后,帮助撤离中国侨民。赵振宇大使得知这个好消息后,立即联系石中琴,安排华侨们在6月11日之前抵达港口。
然而,在6月11日,石中琴带领32名华侨来到港口时,澳大利亚军舰却无视他们的存在,拒绝了中国侨民登船的请求。看到其他国家的侨民登船,华侨们愤怒异常,石中琴也试图与军舰负责人交涉,却得到了“船上没有你们的位置”的冷漠回应。
面对这一情况,石中琴将澳方的行为报告给了赵振宇。赵振宇随后向中国外交部汇报,并要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履行承诺,帮助中国侨民撤离。但澳方和新西兰却双双表示拒绝。正当此时,形势急剧恶化,暴乱不断升级,华侨们的安全愈发堪忧。
中国外交部决定采取行动,通过联系最近的中国货船“阳江河号”来撤离华侨。船长丁海弟收到指令后,毫不犹豫地改变航线,带着23名船员赶赴霍尼亚拉。赵振宇大使立即向石中琴通报这一消息,告知华侨们,救援船只正在赶来。
由于船上空间有限,华侨们只能以最快的速度登船。虽然途中天气恶劣,局势复杂,但所有人都坚信祖国一定不会抛下他们。6月13日,“阳江河号”货船终于抵达霍尼亚拉港,船长丁海弟承诺,只要是中国人,凭护照就可以登船。船员们虽然条件艰苦,但为了让华侨更舒适地航行,他们提升了船上的伙食标准,并将自己的房间腾给华侨使用。
在确保安全后,“阳江河号”启航,经过48小时的风浪颠簸,于6月15日晚顺利抵达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莫尔兹比港。中国驻巴布亚新几内亚大使赵振宇已在港口等候,亲自迎接华侨们的归来。石中琴与其他华侨见到赵大使的那一刻,所有的焦虑与恐惧化作了泪水,他们感受到的是深深的感动和祖国的强大。
6月17日,这些侨胞乘坐波音777飞机,顺利返回广州。机舱内播放着一句温暖的话:“欢迎回家!”这一刻,所有人都再次热泪盈眶,感受到祖国的关怀与力量。
这次紧急撤侨行动,不仅体现了中国政府的迅速反应,更展现了华侨和祖国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。丁海弟和“阳江河号”船员们的英勇行动,展示了中国人对于同胞的关爱与无私奉献。而这次救援行动也让在外的华侨们深刻感受到,无论身处何地,祖国永远是他们最坚强的后盾。
参考资料:
1. 澳大利亚在所罗门撤侨 BBC News 2000年06月08日
2. 祖国助你回家(一):2000—2003年撤侨行动 中国领事服务网 2015年04月10日
发布于:天津市迎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